攻讀資源工程的春池玻璃第二代吳庭安,投入一億元研發,取得國際專利認證,成功打入海外市場。
手機面板、電腦螢幕、大樓外牆、餐具和鏡子,生活中,有各式各樣的玻璃製品。你可曾想過,這些玻璃被淘汰、廢棄後,都去了哪裡?
很有可能,它們都流浪到了新竹的春池玻璃。
1981年創立的春池玻璃,創辦人吳春池13歲起就在玻璃工廠當學徒,習得一手好技藝。發展近40年,春池已是台灣最大的廢棄玻璃回收業者,在新竹、苗栗設有多座處理廠,每年回收超過一億公斤廢玻璃,約佔全台總量的七成。
這些一卡車、一卡車被運進春池處理廠的碎玻璃,彷彿被施了魔法般,通過高溫烈焰、強力猛擊的試煉,最終再轉化為藝術品、玻璃器皿、建材和工業原料等四大類品項,改頭換面回到市場,開啟一段嶄新的旅程。
由於玻璃的成分單純、可塑性極高,回收再利用的過程中,幾乎不會產生多餘的耗損。但如此特殊的材質,卻因為再製工序繁雜,回收利潤遠不及金屬、紙類,再利用率始終高不上來。

春池玻璃美麗的作品背後,靠的是職員專心從事回收素材品管,創造循環經濟價值。
為老工廠注入新生命
2012年一場潛伏已久的經營危機,讓春池二代吳庭安辭去台積電的高薪工作,義無反顧回到父親身邊。
原來,隨著3C產品普及,台灣的液晶面板消耗量一年高過一年,春池基於責任年年接受回收業者運來的TFT-LCD廢玻璃,卻因為面板玻璃的熔點高、再製不易,大量庫存消化不及,差一點拖垮公司營運。

W春池計畫與 HMM 合作推出的 W Glass杯。
大學、研究所皆攻讀資源工程的吳庭安,花了三年時間、投入一億元,研發出具防火、隔音和隔熱效果的環保綠建材「輕質節能磚」,通過新加坡、英國等地專利認證,解決春池的庫存危機,還打入國際市場。
得到父親信任的吳庭安,開始主導更多經營計畫,進一步成為「循環經濟(circular economy)」的倡議者。
循環經濟包含技術循環、生態循環。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曾在公開演講中表示,產業應改變根本思維,回到源頭,從原料、技術出發重新設計產品,讓每一項產品能更適合被再利用,「循環經濟是沒有年限的。」
為了快速擴大影響力,吳庭安以「W春池計畫(W-Glass)」為品牌,推出一系列跨界合作。包括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設計的「雲想」143玻璃杯;名廚江振誠設計的玻璃餐具;聶永真設計的「蘇富比戰後亞洲藝術」限量藏家專冊等等,共同特色是,他們皆使用春池的回收玻璃創作,立下循環經濟的典範。

在 W Hotel 的 W春池計畫合作展示空間。
循環經濟不只是做回收

W春池計畫設計的花器作品在米蘭設計週亮相,並得到義大利米蘭藝廊的親睞。
以新概念傳承玻璃工藝的吳庭安,獲得2018年總統創新獎肯定。他接受採訪時曾表示,「有些人以為循環經濟只是在『做回收』,但光有回收還不夠,關鍵是透過『設計』來創造價值,讓廢棄材料重生,成為人們真正想要的東西。」
也就是說,在新的設計刺激下,滾動產品又一輪的供需循環,實現資源再生與永續發展。循環經濟的重點從來就不在回收,而是創造價值。
回收廢棄玻璃,是吳春池走過一甲子,日復一日的勞動與事業。二代吳庭安帶來的循環經濟思維,為父子二人的選擇,賦予新的意義和使命。